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云庄集序庆元六年八月 南宋 · 傅伯寿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六三、《皕宋楼藏书志》卷八四
《云庄集》,故○陵太守曾公所作也。
公家世以儒显,至南丰先生遂以经术、文章名天下,学者宗之,以继唐韩文公、本朝欧阳文忠公
时文肃、文昭公同以才学进,兄弟鼎峙于朝。
文肃公位至宰相,佐徽朝初政。
文昭公出入三朝,终始全节,号为名臣
其所更践多翰墨之职,今其遗文具在,典雅温纯,盖与南丰先生真雁行也。
文昭公之孙,龙舒太守讳纁之子也。
文昭晚罹钩党之祸,龙舒公力奋于学,既践世科,官曲台矣,中道而殒。
龙溪翰林汪公尝叹其文若川增条达,莫见其止,及志其墓,以简古目之。
公五岁而孤,太夫人强氏,故资政殿学士文宪公之女,贤而明智,亲授以经而督之学。
公颖悟异凡儿,少长,益骏发,每读书五行俱下,日记数千言。
文昭公家多书,已而燬于兵,家贫无以市,一阅于肆,终身不忘,遂博通六籍诸史传记百家之言。
少从人假《春秋左氏传》,未兼旬归之,人讶其速,公曰:已习矣。
摘而问之,口诵如注水,终卷乃已。
尝憩临安孤山僧舍,客有称僧如璧冷泉亭记》者,就借所乘马驰九里,至亭上,一阅即归,写以示客,客往覆之,不差一字。
时人惊服,以为王氏之仲任、仲宣、延氏之叔坚不是过也。
年未弱冠,试于国子监,袖然为举首。
已而不利于春官氏,去从博学宏词举。
有司异其文,将以名闻于中书矣,夺于异议而止。
公遂绝意科目,然嗜书笃,虽祁寒盛暑,手不释卷。
为文操笔立成,初不经意者,徐而绎之,虽积功精思者不逮也。
公卒之二十八年,公之子今直敷文阁福建转运副使炎,辑公之文为二十通,面以授伯寿曰:「先人生平为文甚众,然未尝属藁,以故多所遗轶。
不肖之孤,纂集论次,堇堇是耳,愿丐序以行诸远」。
伯寿辞不获命,退发公文而读之,弥日不厌。
叹曰:夫文章之作,古病其难,其所以难者何也?
盖材之禀于天者,其警敏不可以强而能,而学之传于家者,其源流又贵于远且深也。
世之豪俊之士,博闻强识,一览无遗,材非不警且敏也,然家之所传无源流之学,徒凿其意而为之,则矜能骋怪,或至于畔弃绳尺矣。
文章之家,重规叠矩,奕叶相承,源非不深且远也。
然天之所禀,无警敏之才,独勤其业而守之,则罢精鉥心或不免于沿蹈故常矣。
传之论吏道者曰,能与不能,自有资材,何可学也?
记之论百工者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呜呼!
吏俗务,工末技也,能犹有材而守亦以世,况于文乎?
公之聪明该博既踔绝辈流,而鸿儒宗工,代起相袭,心通性解,目濡耳染,其于文也,是唯无作,作则追美于前,垂声于后必矣。
故其古诗则兴寄渊邈,词旨超迈,多效《选》体为之;
唐律则务造平淡,间出清新,比事赓韵,精诣妥帖;
至表章笺启,则又繁约适中,铺陈有叙,摭古语而加剪截之功,造新句而遗斧凿之痕。
他文一皆类是,盖深有文昭之遗风焉。
廉靖乐道,恬于势利,仕三十年仅至二千石而终,曾不获以诗鸣国家之盛而文出中朝之词命,位不配德,时共惜之。
今敷文公隆兴元年进士第,入为尚书郎,出建使者节,俱有声绩。
谦厚明敏,天子方乡用之,然则继文昭兄弟之业而使公无九泉之憾者,将于是乎!
在《传》曰:「非在其身,在其子孙」,其是之谓夫!
公讳协,字同季云庄盖公自号云。
庆元庚申八月朔徽猷阁学士大中大夫、知建宁军府河阳傅伯寿序。
按:《云庄集》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次排律三十韵。寄李进士徵五(奎应) 清 · 权万
五言排律 押鱼韵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三
茂陵归卧后,谁记相如
千里道途远,廿年音问疏。
何来三十韵,带得数行书。
细读开缄处,长吟抚掌馀。
自知忧始识,休道谤随誉。
涉世宜循俗,持心肯负初。
闻跫犹倒屣,周急欲倾储。
营窟谁为兔,随磨却似驴。
不鞭萧瑀马,焉有杜陵狙。
支骨山麻杖,安神水石居。
自能专一壑,何用翥参墟。
卜地同康谷,藏书当石渠
先庚且谨慎,何甲不孤虚。
侧坐调弦拨,徐行节佩琚。
秖须操白雪,谁复乞黄淤。
巷里非他族,烟云绕此庐。
眸昏时藉镜,头秃不烦梳。
入坐山容静,当窗日驭舒。
贫忧如玉汝,宠禄岂华予。
闹处初收视,閒中且敛裾。
看书虽勿迫,进学不容徐。
新意方滋长,胡思急扫除。
四痴惩李济,三失救皋鱼
太昊先天画,姬公指牛车。
试投任海犗,宁向柳溪渔。
自有攀援,甘为拥肿樗。
所嗟君老矣,何叹我归欤。
迹屈惟安命,时艰岂易纾。
枯楂鸣啄木,寒水立舂锄。
奋翼时方届,无令尔似余。
和杨掾月蚀篇1078年 北宋 · 徐积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
元丰之元岁戊午,斗柄斜指西南维。
月行赤道日南陆,营丘分野星虚危。
昨夕既望复今夕,盛若不损盈不亏。
安知变起在顷刻,突如有物侵其肌。
其始色变甚苍黄,须臾赤黑相合离。
良久烟焰极薰燎,一团白玉烧为灰。
黄琮苍璧不可辨,枯株死兔将安归。
孰乌其吻吞巨皿,孰丹其汗流墨池
如食非食始为薄,有物无物不可知。
虾蟆何物敢张口,麒麟何故敢争斗。
是何星曜敢侵犯,自是其形不可久。
君不见对月数眉毛,须臾引臂不见手。
嗟吁天上之神物,乃有如此事。
所蔽至甚不可解,凶而家室亡而身。
不然借使幸而免,后世讥笑遭恶名。
君不见汉朝贾生文有馀,其心大勇其才疏。
当时如必用其术,纷纷不免危其躯。
晁错堂堂蔽于刻,公孙规规蔽于谀。
谷永之才蔽权势,有若鹰犬供指呼。
霍光虽贤亦有蔽,何不早去显与冯子都
刘歆致位为国师,岂若扬雄久以为大夫
蔽于太高李膺辈,蔽于已甚陈蕃徒。
窦武不断蔽可痛,柬之不忍蔽可吁。
王允所蔽在无权,荀彧所蔽不早图。
萧瑀(原作禹,据康熙本改,四库本作张禹之蔽入于佞,王衍之蔽失之虚。
牛李虽奇蔽朋党,机云虽俊蔽附趋。
王导蔽怨杀周顗,遂良蔽诬杀刘洎
崔浩蔽强杀其身,所蔽若此甚可畏。
我爱安世真朴忠,匿名远世归至公。
有私见求坚不许,以私求谢绝不通。
诸葛武侯将相,心迹皎然无所枉。
有罪至亲而必诛,有功虽雠而必赏。
谢安知婿王国宝,不以身蔽能辨早。
人心自是说而服,不顾四肢与肝脑。
苻坚之师号百万,一战而北若摧槁。
我吟此篇不足录,却忆唐衢忠义哭。
古人今人何择焉,大抵人心蔽多欲。
月之所蔽惟须臾,须臾蔽去明如初。
人之所蔽何太甚,至于终身不悟不可除。
月乎月乎,明哉明哉。
善去其蔽,何速之如。
君子法之,所以改过。
贤者法之,所以知非。
勇决之徒,所以奋发。
感慨之徒,所以嘘欷。
我虽老且病,龊龊无所为。
犹能对月吟歌诗,安得慷慨之士如桓伊,把笛为予吹。
傅奕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七
傅奕武德中尝上书请除释氏,时萧瑀方崇信释氏,与难诘,辞屈,乃合掌曰:「地狱所设,正谓此也」。
萧瑀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一、《皇朝文鉴》卷九八、《经济类编》卷八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萧瑀请出家为僧,此可罪也;
然尽忠于隋,及归国亦多有功绩,颇见委任,历仆射御史大夫,参与朝政,每有议论,房、杜不能抗之。
房等虽心知其是,而不用其言,弥怏怏,自是罢为太子少傅,此是机阁而使优闲尔。
且房、杜可谓贤相也,经纶草昧以启天下之业,竭忠悉虑以成天下之务,不以求备而责人,不以己长而格物,贞观太平之功,诚有力焉。
然于尚亦有所抑遏,岂亦圭之玷而珠之翳乎?
古人谓事虽浅当深谋之,言虽轻当重思之,由不知言,以致知言。
而房、杜二人于用人亦至矣,而尚失于
之性褊躁,忽于议论之际,务以直气自豪,而不能从容委曲,详悉评议,但求辨博而取胜于诸公,故房、杜自以持天下之政,权柄在己,耻其不能卑论,每有不容其说。
然以二公才过于人,虽不从一萧瑀之言,无害为贤相。
后之执政者必欲迹房、杜之业,成就太平之功,则不可使顺旨者荣华,逆意者枯槁,心知其是而不用其言,庶乎国家之政,无有蔽而不通。
故曰,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者,盖取于众;
茍不取于众,是哥奴辈昔尝钳天下之口而自任耳。
一令论 南宋 · 程大昌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古文集成》卷三七
国有定法,则吏有定守,民有定向。
若二三焉,则惑矣。
前法既淆于后令,而旧习固摇于新制,吏民将安所取中乎?
遵前则戾乎后,弃旧则不安乎新,扰扰焉适从之无所。
故君子当其二三,则求有以一之。
一之者,非一诸我也,一诸所安而已。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
其品章条目,上下循焉,耳目熟焉,所谓安也。
历世滋久,必有讲明世变而创为新议者焉,听其言亦切于事,揆诸世亦未戾于民,从其一旦之宜,推而行之,于是有与成法相悖者。
今日之言如此,明日之言如彼,积彼此之异,而法不胜其二三,天下始皇惑无准矣。
吾将刬去一切权宜之议,尽复前朝世守之法,则是二三而一之,复以所安者遗焉,吏守民向,皆有定而无惑矣,无亦便而易治欤?
昔日萧何削秦之苛而为九章,天下便其简当,谓之画一。
画一之法,守之以曹参之清净,镇之以孝文玄默,无增损也。
孝武亲崇给捷之士,讲故改制,务以生事相高。
张汤、杜周因得舞其智巧焉,敢为纷更而惮其言曰:「三尺律令安在哉?
前王所是著为律,后王所是疏为令,宜世是为,古之法乎」?
斯言一出,向之画一者,盖歧中又有歧矣,而不止乎二三也。
魏相之宣帝也,数陈国家便宜故事,以为古今异制,当今惟在奉行故事而已。
夫故事即画一以来承袭之旧,而武帝之所纷更者也。
以一汉世,而有所谓高帝之法焉,有所谓武帝之法焉,为吏若民,宜何从乎?
相之专行汉家故事也,所以惩武而遵高也,所以定法而一制也。
元帝尝有所关说,而宣帝不肯,以为汉家自有制度,不宜纯用周政。
其知所以而一焉,或者相之言有以启迪之欤?
虽然,天下之事,不见其害,不知其利。
令之布也,知行其意之所可,而不防其二三,则一君之身,有自相舛駮者矣。
萧瑀内史高祖尝以不即宣敕责之,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
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
太宗尝敕选人诈冒者死,未几有犯者,上欲杀之。
戴胄处法当流,曰:「敕者,出于临事之喜怒;
法者,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卒得不杀。
夫后与前不相应,敕与法不相当,此法令所从二三,而天下之所为疑误者也。
高祖太宗曾不知觉,而待萧、戴之正救焉。
使微二子,则唐令惟新,自相二三矣。
是故天下不可无正救之臣也。
迂论六 其一 论节义1126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五
节义者,天下之大闲,而仗节死义者,人之所甚难也。
人君有以崇奖而激励之,使知义重于生,而不难于处死,然后可与济患难而同安乐,此所以能立国也。
不然,则弃义徇利,偷生惜死之徒群萃于前,一有变故,则涣然离矣,其肯仗节而以死卫上哉!
贾谊有言:「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以节行报其上。
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尔忘身,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圉捍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此也。
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
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
彼且为我危,故吾得与之俱安」。
夫蹈危亡以图安存,舍生取义者,类非小人之所能为。
孔子以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者,惟君子能之。
彼小人则不然,见利忘义,而利之所在则从之。
故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从权臣,利在阉宦则从阉宦,利在盗贼则从盗贼,自古及今,若是者不可胜数。
方其平时,进谗说,纳小忠,谄谀柔佞,悦可人意。
及其临难,转而之他,掉臂不顾,而视其君如路人者也,况肯履刀锯、蹈鼎镬死其君上,而执干戈以卫社稷哉?
节义之士,平居事君,苦言逆耳,至计拂心,人主类多不能堪。
而一旦临变故,必卓然有可观者。
汲黯守义,好面折廷争,而武帝以为近古社稷之臣。
萧瑀耿介,不可以利怵死惧,而太宗亦以社稷臣许之。
安禄山河朔,皆陷,明皇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
及闻颜真卿独以平原守,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其后归朝,峭论鲠议,为奸臣所挤,殒于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
呜呼!
疾风知劲草,岁寒然后知之后凋。
为人君者,讵可不深察此哉!
中书张侍郎(懿)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三、《北海集》卷三○
某闻,不愿万户侯,欲识荆州之重;
徒见二千石,莫如逢掖之贤。
事有相须,理宜共济。
岂独风流之慕,实惟声气之求。
故下之资上也,若丝萝之附长松,必因高而借势;
而上之与下也,如凤凰之将众羽,必引类而逢辰。
泛观昔人,尽由此道。
书勤三上,情可见于退之
善取一言,贤称于叔向
敢陈固陋,上渎高明。
恭惟某官岳降炳灵,天钟间气。
仙风道骨,高丹台紫府之名;
赡智宏材,伟清庙明堂之具。
映儒林而绝类,邃经术以无双。
射策妙龄,早入英雄之彀;
著鞭夷路,径跻侍从之班。
掖垣学省之游,历崇伯禁林之选。
论思献纳,谋猷深契于一人;
号令文章,制作远追于三代。
益蔼具瞻之望,亟庸注意之求。
乘太平熙盛之隆,参庶务几微之重。
中台纲辖化源已赖于澄清;
两省之枢衡,政本更资于密勿。
独当凤诏,茂对龙光。
恪恭加小物之勤,慎重得大臣之体。
萧瑀任职,曾无一尺之违;
元超在中,岂藉多人之助。
内弥纶于百度,外镇抚于四夷。
陈继述之源,力守熙丰之政;
致威怀之略,尽收燕蓟之封。
明良咸庆于千龄,文轨永同于四海。
允赖忠嘉之策,克成俊伟之功。
方帝念于元勋,属位虚于次辅
考慎其相,登庸将在于真儒;
训迪厥官,师表莫先于钜德。
伫闻显册,下慰舆情。
富贵难能,黑发遂登于鼎铉;
恩荣可羡,彩衣长奉于庭闱。
惟福禄之甚崇,保谦冲而克荷。
不掩丝毫之善,务收尺寸之长。
安国推贤,悉举知名之士;
当时好客,阴加有味之言。
期博尽于人材,用增光于相业。
高风所暨,多士同归。
伏念某天与惷冥,地资寒素。
愚耽古道,罔通世务之宜;
学守陈言,未睹圣经之奥。
早袭箕裘之业,久从庠序之游。
蹭蹬十年,淹留累上。
壮志潜消于萤雪,亨期望绝于风云。
三釜何为,觊有及亲之喜;
一经孰授,难忘遗子之勤。
猥幸奏篇,叨荣赐第。
洎待年于太学,尝分隶于西廱。
武英躔,谓中师儒之选;
失身铨调,乃沉俗吏之卑。
一佐县章,四更岁籥。
困装怀之牒诉,走扑面之埃尘。
拄笏西山,何知官事;
扶犁南亩,思老故园。
将投帻以言归,会及瓜而更代。
念良时之难得,喜正路之方开。
蔼蔼而多吉人,虽不乏群材之用;
断断而无他技,犹能占一艺之长。
强整尘冠,言趋金阙。
望平津之馆,益广招延;
元礼之门,窃深欣慕。
载叙归栖之愿,冀回教载之私。
伏望某官廓宏度以兼容,收众能而并蓄。
靡间匹夫之贱,许窥数仞之严。
拭铓艳于华阴,为加淬砺;
借扶摇于穷发,俾托吹嘘。
庶终此身,不为弃物。
若山若水,傥遇于知音;
守道守官,誓图于报效。
萧瑀宋公萧瑀不解射,九月九日赐射,箭俱不著垛,咏之云云。) 隋末唐初 · 欧阳询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
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
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萧瑀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五言绝句 押真韵
疾风知劲草,板荡(一作昏日辨)诚臣
勇夫安(一作宁)识义,智者必怀仁
两仪殿赋柏梁体(两京记:贞观五年太宗突厥。宴突利可汗两仪殿,赋七言诗柏梁体。)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押词韵第十一部
绝域降附天下平(帝),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长孙无忌太子太师房玄龄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明两之里。实固宗祧。
辅导之职。莫先师保。
是以吕望召奭。腾芳于有周。
叔孙元成。继美于隆汉。
司徒赵国公无忌。器范宏邈。
风鉴秀远。材称栋干。
地兼姻戚。佐命之功。
勒乎钟鼎。论道之誉。
穆乎台槐。股肱是属。
邦国攸赖。教谕少阳。
佥望斯在。司空梁国公元龄。
体业忠肃。识具宏通。
诚著霸图。功宣鼎业。
奉上之节。所怀必尽。
益国之事。知无不为。
必能厉兹六行。审喻三善。
特进宋国公瑀。操行清约。
识局贞正。夙受先遇。
早升朝右。立身之操。
必在于直道。体国之心。
无忘于忠义。辅翼储贰
望实攸归。无忌太子太师
元龄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请以太子三师为表首议乾德二年六月 后周 · 陶谷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宋会要辑稿》仪制七之一四(第二册第一九五六页)、《宋史》卷一二○《礼志》二三
按唐制,上台、东宫并是廷臣,当时以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为正宰相
贞观末,带同中书门下三品者方为宰相
贞观中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并免师傅之任,许之,以萧瑀同中书门下三品,东宫三师之为重明矣。
马周中书令,兼左庶子
高宗显庆中中书令来济太子宾客崔敦礼太子少师
当时仆射为正宰相,犹居少师之下。
仆射既非宰臣,合在太子三师之下,理固不疑。
若以宫僚非廷臣,即宰相岂当兼领?
今若先二品而后一品,升后列而退前班,紊其等威,事恐非顺。
请以太子三师为表首。
元宗皇帝纳谏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
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
不敢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
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
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
欲闻已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
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
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汉高帝周昌桀纣之对。晋武帝刘毅桓灵之讥。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
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
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
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
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
下必知之。故郑人欲毁乡校。
子产不听也。陛下初即位。
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
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
挠直就曲。斲方为刓。
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
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
莫盛于纳谏。故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又曰。朝有讽谏。
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忠谏之有益如此。
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已过。
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不肖之主。自谓圣智。
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逄而灭于汤。
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夫与理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人将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
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
呜呼。惟陛下深鉴于兹哉。
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巳若。
而讳●憎谏。乃曰。
有谏我者。当时不杀。
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
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以为讪巳。
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
出为河池郡董纯谏无幸江都
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
去而不顾。外虽有变。
朝臣钳口。不知也。
身死人手。子孙剿绝。
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
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
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
自谓已长。若使达者大匠
诋诃商略。则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听断。
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
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
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
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
与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
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上心未谕于下。
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受人。
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
特加宠荣。待以不次。
则失之东隅。冀得之矣。
陶谷参知政事下丞相一等之失 北宋 · 李沆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六九(第三册第二三六四页)
案唐故事,裴寂仆射知政事杜淹御史大夫参议朝政魏徵秘书监参豫朝政,萧瑀特进参议政事刘洎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刘幽求中书舍人参知机务,然并宰相之任也。
高宗尝欲用郭待举参知政事,既而谓崔知温曰:「待举等历任尚浅,未可与卿等同名称」。
遂令于中书门下同承授进止平章事
以此言之,平章事亚于参知政事矣。
不能远引汉御史大夫亚相故事为对,翻以参知政事丞相下一等,失之矣。
议者惜之。
拟贬萧瑀出家诏986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小畜外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朕闻为臣之道,主愎谏则去之;
为国之道,臣要君则刑之。
朕早举义师,克成王业,富有四海,亭毒兆民。
每得端士正人,必推心以委用;
每闻昌言直气,必伏膺以听从。
固无愎谏之名,翻有要君之报。
既干无上,是谓不忠;
国有彝章,罪难私赦。
事不得已,举而行之。
具官萧瑀,梁室皇宗,隋朝内戚。
昔在草昧之际,来赴风云之期。
国家方在钓贤,寻加好爵,以至位崇师保,权执枢衡,勋庸未多,宠遇斯极。
近者言朕「大臣朋党,未见是非」;
谓予「小子昏蒙,辄轻去就」。
许国之心何在?
出家之奏屡闻。
若云远害全身,予且本非于虐主;
若云功成名遂,尔亦未及于前贤。
且佛教出自胡方,幻惑中土,耗蠹我黔首,杂乱我皇风。
岂可轻去君亲,不惜肤发?
既失股肱之体,难居廊庙之崇,降从符竹之资,责以苾刍之请。
可贬商州刺史,仍降其封邑。
于戏!
朕失任贤之道,昧则哲之明,遂宰执之中,互生猜忌,以致君臣之际,有是睽离。
虽正刑章,良多愧耻。
勉思省己,以卜自新。
经筵故事 其一 淳熙四年三月十五日1177年3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贞观政要》:贞观初太宗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有天下日浅,得为理之意故未及弓。
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臣观唐太宗年甫弱冠,从高祖起义师于晋阳,擒充戮窦,化隋为唐,大小数十战皆躬履行阵,所当者破,所攻者灭,弧矢之威震于华夷,顾岂不能辨弓材之良窳,尚何待弓师之言而后有所悟耶?
是说也,姑欲借以论为治之难耳。
仰惟陛下天纵神武,追迹太宗,前日宴射发必中的,群臣左右皆呼万岁。
臣因是而推太宗之意,窃有献焉。
夫进退周旋必中于礼,此修身矫思之理也;
内志正,外体直,此为政以德之方也;
持之审固,此信用忠良之法也;
奠而后发,此不轻号令之意也;
则燕则誉,此礼乐兼修之效也;
一弛一张,此文武并用之术也。
率是以往,可以威天下,可以定四夷,可以致上理,而君鹄之理得矣。
经筵故事十三首 其七 淳熙二年某月某日进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一
《三朝宝训》:太祖建隆三年二月诏:「自今五日内殿起居,翰林学士及文班常参官轮对,并须指陈时政得失、朝廷急务,或刑狱冤滥、百姓疾苦,咸采访以闻。
事有要切者,非时诣閤门上章,不得须候次对」。
臣闻《书》纪虞舜治多矣,而以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为首。
盖虽上圣之资,非好问则理有未尽,是乃帝王之先务也。
唐太宗尝谓萧瑀:「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邪,弓虽刚劲,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以弧矢定四方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自是诏京官五品已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夫弓有形也,理无穷也。
有形者尚或难知,无穷者夫岂易究?
故当治忽之所关,邪正之所系,自非博问而广询,则其未尽者多矣。
惟我太祖天纵将圣,又尝历试诸艰,固已周知古今之变,博通事物之理。
然即位未几,远稽虞舜,近法太宗,以咨询为急,是宜创业垂统,跻于极治。
列圣守之,至于今不废,诚可为万世法,臣故表而出之。
太常拟故相国江陵尹谥议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六
吕諲宰相日浅。当时会肃宗躬亲万几庶政。
偫臣畏威。奉职而已。
虽有谟谋于岩廊之上。莫由有知之者。
及其荆门之政。为仁由已。
其略见于事。其惠被于物。
其风谣存乎人。故得而称之。
议名之际。敢不阙其所疑。
而录其尤著者。有司之职也。
其阅实诏狱。在未执政之前。
已议之详矣。敢辱再告。
至若推进名贤。使当大任。
既同温室之树。且行状所不载。
孔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故不书。
奉符。必用二字。
且以忠配肃。谨按旧仪。
凡殁者之故吏。得以行状请谥于尚书省
而考行定谥。则有司存。
朝廷辨可否。宜任众议。
今駮议撰谥异同之说。并故吏专之。
伏恐乱庖人尸祝之分。违公器不私之戒。
且非唐虞师锡佥曰之道。昔周道衰。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代。而乱臣贼子惧。
谥法亦春秋之微旨也。在惩恶劝善。
不在哀荣。在议美恶。
不在字多文王伐崇。
周公三监。诛淮夷。
晋重耳一战而伯诸侯。武功盛矣。
而皆谥曰文。以冀缺之恪德临事。
宁俞之忠于其国。随会之纳谏不忘其师。
谋身不失其友。其文德岂不优乎。
而并谥曰武。固知书法者。
必称其大而略其细。故言武不言文。
言文不言武。三代以下。
朴散礼坏。乃有二字之谥。
二字谥非古也。其源生于衰周。
施及战国之君。汉兴
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俱以文武大略。
佐汉致太平。其事业不一。
谓一名不足以纪其善。于是乎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虽渎礼甚矣。然犹褒不失人。
唐兴。参用周汉之制。
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
极言直谏。爱君而忘身。
近贞。二德并优。
废一莫可。故曰文贞公
萧瑀端直鲠亮。近贞。
性多猜贰。近褊。
言褊则失其謇正。称贞则遗其吝狭。
非一言所能名。故曰贞褊公
其馀举凡推类。大抵准此。
皆有为为之也。若迹无殊途。
事归一贯。则直以一字目之。
杜如晦谥成封德彝谥明
王圭谥懿陈叔达谥忠
温彦博谥恭岑文本谥宪
韦巨源谥昭唐休璟谥忠
魏知古谥忠崔日用谥昭
其流不可悉数。此并当时赫赫以功名居宰相位者。
谥不过一字。不闻其子孙佐吏有以字少称屈者。
由此言之。二字不必为褒。
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在字数。
则是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王慎靓王也。
齐桓晋文。不如赵武威魏安秦庄襄楚考烈也。
杜如晦王圭以下。或成或懿或宪。
不如萧瑀贞褊也。历考古训及贞观以来制度。
似皆不然。今奉所议云。
国家故事。宰相必以二字为谥。
未知出品式。谨请具示。
当以为按据。若忠者。
臣事君之常道。苟靖恭于位。
谁则非忠。非有炳然之异。
则不必以为谥。至如议狱缓死。
任贤举善。德之美者。
然肃者。威德克就之名也。
亦足以表之矣。且月令有之曰。
时及孟秋。天地始肃。
诗言之矣。曰曷不肃雍。
又曰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肃严也敬也。忠之属也。
天地不肃。则岁不成。
宗庙不肃。则礼不立。
军旅不肃。则人不服。
肃之时义大矣哉。若夫以諲之从政也。
威能以闲邪。德可以济众
故以肃易其名。而忠在其中矣。
亦犹夫随会宁俞之不称文。岂必因而重之。
然后乃为美也。魏晋以来。
贾诩之筹算。贾逵忠壮
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
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
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
彼八君子者。方之东平
宜无惭德。死之日并谥曰肃
当代不以为贬。何尝一字二字为之升降乎。
谨上稽前典。下据甲令。
参之礼经。而究其行事。
请依前谥曰肃。谨议。
唐太宗萧瑀故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平斋集》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九
唐太宗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虞人有原兽之箴,轮人有糟粕之议,工执艺事以谏,不闻于世久矣。
而唐之弓工独得古意,其言盖以规太宗,功业虽盛而治心之道实未尝讲也。
夫心者,万理之会,万事之主。
此心明白洞达,无一毫迂曲之累,则见面盎背皆天理之形著,发号出令,尽人心之契合。
敬义直方,所以相为表里也。
太宗天姿高而学问不足,其得在于好名,其失亦在于好名。
好名故能矫揉为善,惟名之好,而观省存养之不加,故矫揉之力怠而禀受之偏者,不能掩轻我宫人之怒,不役一夫之怒,会须杀此田舍翁之怒,以至好大喜功而多爱,无非本心之发露也。
木心不直,脉理皆邪,虽劲而发矢不直,弓工可谓善窥其君心术之微矣,太宗亦可于此进格物正心之功矣。
其谓勇辩、謟谀、奸诈、嗜欲辐凑以攻一心,是特知制外而未知养内。
安有内心不治而外邪可闲者哉?